#類型:創意聚落
能盛興工廠

【反璞歸真,纏繞著情感,讓人流連忘返的所在】
Overview

反璞歸真,纏繞著情感,讓人流連忘返的所在─能盛興工廠。其實現在許多年輕一輩的朋友已經不像以前的舊觀念所說的是草莓族,或是沒有想法與人生規劃,感覺世代交替已經明顯的從我們這裡開始,並認識這樣的他們。一致的理想不會只放在一旁,而是動手實踐與起身行動。能盛興工廠是由來自各方有著一致理想的年輕夥伴們聚集一起共同打造和維護。在2016年團隊共有11人,成員各有專長及故事,這裡的活動不管是社會公共演說討論,還是獨立樂團的表演和市集,展現出來的讓人能感受到這裡的「真實」。大家為了能盛興努力的付出和經營著,看著每次活動後的喝酒笑鬧談天,聽著訪客與朋友的即興演唱,就好像自己也是這裡生活的一部份。最令人溫暖久留在心中的是,每一次的晚餐,擠在廚房看著大家窩在一起夾菜,或展場空間擺開了圓桌像圍爐一樣熱鬧,大家像是家人般溫暖而真實,跟著夥伴們聊天知道了許多故事和打拼的過程,我們很佩服及感動,他們不但要維持自己的生活,還要經營這裡。他們在外面辛苦的付出勞力揮灑著汗水,為的只是想繼續讓能盛興更好 ! 這裡的每個夥伴都有著屬於自己豐富的故事,他們毫不吝嗇與大家分享著在這裡生活的記憶。你呢? 要不要一起來體驗一下真實的感動呢? 來吧 ! 請進。

反璞歸真的生活,這裡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在2 0 1 3年冬天,一開始是由7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早已計畫好要租下一間老屋。成員阿凱在臺南的信義街附近工作時,巧遇廢棄鐵工廠的房東,從此展開在能盛興一連串的故事。他們原有7個人,但期間有人離開了、有人加入了,來來去去,目前共有11個夥伴,都來自臺灣各個角落,有大學剛畢業的、有做木工的、有學建築的,還有透過打工換宿和最初來幫忙留下來的。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理念相同,彷彿羈絆一樣緊繫著他們。藉由工廠賺錢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只希望這裡充滿有趣的人事情物。能盛興工廠夥伴:高郁宜、林昱穎、薛喬勻、林祐丞、陳奕壯、許尉筠、林佑鍶、陳冠中、吳蝶衣、林擒、林芳如(依成員加入順序排列),從臺灣四面八方聚集而來,夥伴們共同追求一致的理想,不空談,而是動手實踐,付諸行動,能盛興是他們的革命基地,關切環保、反核、多元文化等社會議題。從他們的視角,信義街就像以前的眷村,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及濃厚人情味的老街,這樣的氛圍,讓這群人想在信義街共同過著屬於他們理想中的生活,透過認同環境、性別、食安等社會議題的理念,凝聚大夥的力量,塑造出他們心中美好的家園。

簡單生活 不簡單的理想

能盛興工廠在夥伴們的打造下,幾乎完全保留已有八十年歷史的工廠原始風貌,沒有過多的裝潢,一夥年輕人共同生活、一起互相照料,林佑鍶說:「他們各自靠著打零工以及租借空間,例如個人展覽或是講座之類的經費,來支持工廠的運作。」每場活動都是以「志工」的角色進行,比如廢核有廢核志工、彩虹遊行有彩虹志工,這些活動不僅是能盛興工廠11人團隊,他們也召集對這些議題有相同想法的志工,一同關心社會議題並守護臺灣這塊寶島,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串連在一塊。我們能看到的是「家」的力量,每個人只想要能盛興這個家更好,無條件完全付出,大夥們不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而是活出生命中的真善美。

能盛興工廠成員(巷由心生設計團隊攝製,2016)
能盛興工廠外觀(巷由心生設計團隊攝製,2016)
能盛興工廠室內一隅(巷由心生設計團隊攝製,2016)
能盛興工廠活動照片(巷由心生設計團隊攝製,2015)
2015採訪影片
資料來源
│紀錄時間:2015年2月、2016年10月、2020年9月
│訪查地點:能盛興工廠(臺南市中西區信義街46巷9號)
│訪談記錄:白傑、王雅頡、陳郁雯、張佩瑜、李云、陳韋如(2015年2月)、
    余亭儀、曾易芩、鍾孟菁、林才人(2016年10月)
│文案整理:張小瑛、王語羚(2020年9月)
│資料校對:陳姿汝
│備註:能盛興工廠已於2018年1月18日停業,現轉型為協會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