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歷史古蹟
善德堂
【尊王公薦引地基主變城隍】
善德堂於民國24年由林朱肉圓女士熱心善事三十年以來,信徒日增,民國57年時由林溪、林蔡不纏、蔡林牡丹、林阿額、黃林月嬌等五人共同捐獻成立,善德堂正殿主祀神明為劉、黃、李三尊王、清水祖師、玄天上帝;前殿奉祀林府千歲、濟公禪師、陳府城隍,於民國66年成立管理委員會。
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時常轟炸被日本殖民的臺灣,居住在媽祖宮(今鹿耳門天后宮)附近的林氏一家也常常搬家避難,曾搬到了大天后宮附近,最後買下位於普濟殿旁的大厝(善德堂現址),又稱普濟殿廟邊大厝內。
大厝內分有前庭、前廳、中庭、中廳、後庭、後廳、水井等可供一群人共同居住的一個住所。購買大厝內時林家人不知道這間大厝內之前也曾有許多人購買居住於此,但居住於內的人們常不順遂或身體微恙令人感到並非宜居之處;林氏一家入住後也常感不安寧,請示供奉家神尊王公後才得知原地曾是陳大遂(清朝時一位千總)的宅邸,其去世後還依戀此地不走,因此凡住進這間屋子的人都會受祂干擾,林家人請李府三尊王出面與祂協調,祂指示在庭院的某處,可挖到三個骨灰罈,祂們三位(陳大遂、陳再添、黃大杉)要求一同被祭拜;尊王答應,並提出兩個方案:若要當神,須先去修行
; 若不願,林家依舊奉祀其牌位。最後,陳大遂選擇當官,由清水祖師送至關子嶺修行,修成正果後先當陳府元帥,後再升陳府城隍。地基主變城隍也成一美談。
善德堂為位於一幢之兩層樓建築上,一樓為屋主林家家族世居,二樓捐獻予供奉神明。前殿的門神是由少見的謝、范將軍來守護;後殿兩側有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釉料彩燒磁磚拼貼,也是現今逐漸凋零的廟宇建築裝飾技藝。
傳統一般廟宇問事多以乩身指示或以攆手轎寫佛書來指示,需有筆生或桌頭在旁看字、唱字,協助解說、翻譯,因時代變遷,神明服務人員越來越難尋,故善德堂的問事方式現改四人抬神明加持的大轎,指點文字版來說明指示內容,讓問事民眾可以清楚了解。
善德堂為位於一幢之兩層樓建築上(張小瑛拍攝,2020)
善德堂問事為四人抬轎,以轎旁之黃底文字版,以點字方式回答
(王語羚拍攝,2020)
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釉料彩燒磁磚拼貼,為現今逐漸消失的廟宇建築裝飾技藝(王語羚拍攝,2020)
資料來源
- 文史工作者訪談(2020年11月)。
-
善德堂。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網路資料,檢索於2020年11月。
-
善德堂 -舊時大厝內的地主之爭,一步就出走。網路資料,檢索於2020年11月。
-
府城善德堂臉書粉絲專頁。
│紀錄時間:2020年11月
│訪查地點:臺南市中西區普濟街67號
│訪談記錄:王語羚(2020年11月)
│文案整理:王語羚、張小瑛
│資料校對:陳姿汝